2013年12月25日星期三

故地重游

故地重游

注定被浪费的景色是那么美
白天鹅游弋在湖中
湖边的长椅上
坐着两个郁郁寡欢的人
路过的人们啊
我一眼就能看出你们的落寞
谁叫我们都这样呢
拥有无限的美景
还这么无情

2013,12,25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他叫我朋友

他叫我朋友

从窗口望出去
最近的楼
离得很远
天是蓝的
没有云

左边
一座机器
正在开工
更多的楼
将拔地而起

2013,12,18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从我眼中流出的不是泪水,而是冰雹”——2013年总结

注:以下所有引文都来自于@春树

一,一些物质

年度香水:Serge Lutens的Ambre Sultan

年度品牌:Saint Laurent paris

 

大 名鼎鼎的YSL,改设计师后更名为Saint Laurent paris,开始走车库摇滚风格,代言人都换成了玩摇滚的画着妆的玛丽莲曼森、Hole乐队的柯妮.拉芙和音速青年的女贝司手。之前的YSL,就不易穿。 必须得是高挑、高傲、高级的女子穿。从气质上来说,必须得是女人,而非女孩。然而还必须是不喜争妍斗艳的女人,必须是有出世气质的女人。吸烟装看过吗? 穿的人必须高挑、独立、削瘦。换设计师后的圣罗兰,走秀的女孩们一个个都像是从摇滚演出现场走出来的,剪着BOB头,或者是一头凌乱却无比精心打理过的中 分长发,涂着黑眼圈,没有大红唇,只是裸色的嘴唇,微微上翘。然而,这些衣服也不易穿。S型身材就穿不好,有着搔首弄姿嫌疑的人,一穿就不对。圣罗兰的衣服不是用来突出你身材比例的,更不是穿来诱惑人的,它代表着一种巴黎左岸自得的气 质。

“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非穿着的方式。” 设计师Hedi Slimane热爱摇滚乐,因此他找来摇滚老炮们来当代言人一点儿都不让人惊讶。他为圣罗兰设计的这些衣服,有些款式看上去和那些便宜货差不多,售价可一点都不便宜,绝对是奢侈品的价格。一件马海毛印满蓝色星星的开襟长毛衣,售价8000元人民币以上。当然这种类型的衣服你可以从小店里淘到类似的,圣罗兰的西装上衣是无可取代的,售价人民币二万元以上,既有型又摇滚,连Kate Moss都穿上了。

也许适合它新造型的人,都买不起它的衣服。而买得起它衣服的人,能把自己装进去吗?即使身体可以,有那种摇滚又不羁的态度吗?在淘宝, 我搜索着它新一季的服装,发现不知道哪个网站,用了一个女孩来展示圣罗兰的新款,那模特选得完全不对。她看上去就像是要去脱衣舞聚会似的,画着国外中国人 常画的眼线(眼神欲拒还迎),长直黑发,扭着胯。用圣罗兰本人的话说,“姿态不对。”这模特与圣罗兰的气质,相差一万里不止。Hedi Slimane喜欢的是摇滚,可不是廉价。

所以,什么人才能穿圣罗兰?用圣罗兰传记里的话说,“他让我们从丰乳肥臀中解放了出来”。首先, 身材要一马平川。“我讨厌资产阶级女子。”OK,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也被排除在外,包括“童子军女领队”(安吉丽娜.朱莉?)、肥胖的女仆和女运动员……圣罗兰的衣服抛弃了她们。Hedi Slimane设计的这几季,没有摇滚精神的女人穿不了,穿了也体现不出精髓。

总之,不身兼“英俊少年和绝色佳人”的人,想都别想。

年度90后音乐人:King Krule

年度作家:Roberto Bolano

年度诗人:参加过长安诗歌节的诗人

年度城市:巴黎

新桥恋人

22、 3岁的时候,短暂地来过一次巴黎。那时我和男朋友坐了一夜的长途巴士,从柏林来巴黎。到的时候是清晨,记得早晨天上的云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像从来 没看过这么美的云彩,薄薄的,淡淡的。那时我们挤在朋友公寓的地板上过夜,白天去卢浮宫、篷皮杜,还少年轻狂地逃票去看了金字塔,晚上在塞纳河边散步,感 慨这里没有卖烤羊肉串的。 我更青春的时候迷恋的是美国,是纽约,对巴黎就没有那么强的兴趣。香港才子陶杰说,“世上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女人, 都梦想去巴黎,像回教徒一生必要去一趟麦加。”

这话说得很狠,也许我以前不喜欢巴黎是因为没受过教育罢。这种教育也许并不仅指书本里的教育,还有美学教育。热爱美的人没有不喜欢巴黎的,巴黎的美是多层次的,它的美不是壮丽的美,也不是幽静的,它那么自然,那么超然,是种能给艺术家灵感的美。

再次来巴黎,我30岁了。7月底8月初的巴黎,游客多,市民有一部分已经出去度假,还有些已经度假回来了。度假对巴黎人来说是件大事,每年夏天,必须要去海边放松,再晒一身棕色皮肤回来。市民少了,车就好开了。现在巴黎市区内都有便民的公共单车,前29分钟免租金。这是个多么适合骑车的城市啊,裙摆飘飘,串大街小巷,经过一幢幢精美的建筑,看着巴黎铁塔不经意出现在眼前,节省了时间,欣赏了美,还锻炼了身体,多么快意!

傍晚,实际上已经九点了,天还是亮的, 我骑着租来的自行车穿过新桥,突然想起年轻的时候看过的电影《新桥恋人》。剧情几乎都忘了,只记得那种浪漫的绝望而泥泞的爱。这样的爱,必然发生在年轻的时候。此时,满天彩霞,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边际在美景面前模糊了,巴黎,真给了我这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年度饭馆:巴黎的La Closerie des Lilas (丁香园餐厅)北京的寿司道场

年度茶:川宁佛手柑红茶

年度书:《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台北爸爸,纽约妈妈》、《地球上最后一个夜晚》

年度诗集:我的《春树的诗》及独立出版的《出埃及记

年度惊喜:入选2013年度长安诗歌节.唐名人堂成员

长安诗歌节名人堂

 

二,个人总结

在艰难中成长

这是艰难的一年,从年初我收到北京海淀人民法院的传票开始……我有一种穿越感,十年前出版的书如今成了被告,而且是被告了两次,一次是“名誉权侵权”,另一次是“著作权侵权”,前者是因为《北京娃娃》里我写的一个人物,后者因为在写这个人物时引用了一首歌词半首诗和几句话,于是对方将出版社及王府井新华书店一并告上了法院。这个案子最后以我赔款并同意再版小说删去相关内容而结束。

让我揪心的是“名誉权侵权”。刚开始几天我一直处在极度震惊中,一直认为小说是出于生活高于生活,即使有原型,也不能与作品里的人物划上等号。

如果作家无权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学还会存在吗?

中国文学除了面临审查制度,还将面临这样的“道德”审查,文学还有何生存空间?

这个案子将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中国所有的神经病都可以上法院起诉小说了,而且能赢,那他们为什么不去呢?

如果我输了,那几乎所有作家都处在危险的处境,分分钟都会被告上法庭。别提张爱玲了,鲁迅都会被告死。 现实里的人跳出来说小说里的人物伤害了他的名誉,这简直是荒诞至极。同时我不明白,法院怎么会接这样的案子,像这样的案子都是有两年的诉讼实效的,现在已经十年了,跟《北京娃娃》再版也超过了两年。我同时震惊的是我以为这件事早就结束了,是的,这同时也是个人恩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居然十年后炸了。

当回过神儿来,我看到对方出示的证据里有一个是我的朋友,打电话过去,他说,我不知道他是为了告你,他说他为了出一本书,让我给他开证明。我无语。

整个春天都很艰难,早春,回老家给父亲上坟。然后,就开始忙着为了“名誉权侵权”一案找律师,找证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出庭,尽管他们告诉我他们支持我。有两个我的朋友愿意出庭,还有些朋友愿意帮我出谋划策,我的一位朋友还寄来了她同样因为一本书而成为被告的官司判决书,并且安慰我这都是小事,不必放在心上。在患难之际能有赤诚的朋友相助,真是一件让人宽慰的事。感谢你们!在此抱拳!

那段时间,我不得不反省及思索人生,思考我这写作的十年,为什么会引来如此之多的负能量。我面对创作同时陷入失语期,从去年父亲的突然去世开始,我就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把这些写下来。除了写诗,我似乎已经失去了写作的能力。那首巨大的无力感,就像你失去了你唯一一件顺手的武器,它再也靠不住了,你也没有别的武器可以用,而黑夜还那么深,敌人还在虎视眈眈……

为了排解忧郁及愤懑,我决定每天跑步。精神已经这么萎靡了,身体就必须要运转良好。运动教给我一个真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你的身体不骗人。

最绝望的那段时间我感到我几乎失语了,最怀疑自我的时候,我甚至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写过小说。我宁可自己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这个念头我从来没有过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坎坷,不知道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侮辱和损害……我感到丢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有几个方案,但我并没有去做。那几个方案违背我的价值观,尽管如果我真那么做了,我的官司肯定能赢。

与此同此,我蔑视这件事,我知道它很可笑,又很可悲。

我现在可以坦诚地在这里写出来,那段时间,我哭了很多次。那几个月,我必须要跑完步才能睡着,否则就睡不着。我对自己感到怀疑,我不再自信,我失去了勇气,我几乎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当一个有勇气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我明白了这句话。我曾经因为写作毁誉参半,现如今仍然在继续。

 

五四青年节的献礼

“恶魔都是自己创造出的”
《钢铁侠3》的开头
有这么一句话
陷在历史的漩涡里
我被自己所创造出的恶魔
告上法庭
除了与律师商谈
我弹钢琴、跑步
看名人传记
夜深人静时
想起那些青春电影
大逃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无法无天
格斗俱乐部
还有那些激情岁月
躺在床上看到的语录
“枪一响,上战场……”
一厚摞的诉讼书放在抽屉里
像我作品的注角
终于过上了国外摇滚明星的生活
我既欣慰又心酸
上法院谈谈文学
是科幻小说里的事
实际上我并不惊讶
这发生在
中国
此时此刻
读者们渴望的残酷青春
终于发生了
这可是成人世界的残酷啊
我曾经的诗歌
写过
“我希望我死的时候
满身伤痕”
这是个人主义者的复仇与清算
你们的我
早就准备好了

2013-05-01

反正就是在鸡飞狗跳的打官司和准备婚礼中,春天来了。婚礼算是举办完了,选在我家附近的一家宾馆,我常去那里游泳。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来了许多朋友。当天晚上,after party订在我最喜欢的披萨店和鸡尾酒店“MMC”,店主亲自设计了一款名为“北京娃娃”(Beijing Doll)的鸡尾酒。其实我不是一个很想结婚的人,尤其是结了婚之后,我更觉得我并不是个适合结婚的人。很多事只有试过才知道。

跑步还在继续。在这期间,我只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名为《超级月亮》。也许以后我会把这个中篇放在长篇小说里,成为新长篇的一部分。这小说是够黑暗的,里面我有字母代替了城市和国家,真像30年代的上海作家们,因为小说的氛围过于黑暗和负能量,尽管用字母代替我们熟悉的城市名这种办法抵消了小说的现实冲击力。

夏天,去瓜德罗普岛和巴黎度蜜月,暂时将北京的一切纷扰抛至脑后。随后我去了柏林和布鲁塞尔,历时一个半月。真的体会到了“文化差异”,信用卡也刷爆了,其实没买什么。

“名誉权”一审我败诉,当时拿到判决书我的手都在颤抖。这是一份完全不公平的判决书,这种判决只是一面之辞,首先,文学有自由性,而且书中没有指名道姓,讲的也不背离事实,没有污蔑,只是借小说讲生活,描定生活的本来面目。我的律师也觉得官司败了很莫名其妙,他已经很努力了,他也很优秀。我换了一个律师接着上诉。不是为了钱,完全是为了文学创作的自由。也是为了一口气。当时我想,如果我输了,这是对中国司法永远的羞辱,也是我能为中国文明进程所为的一点努力。我无法再开拓自由写作的空间了,我将放弃这个国家。二审期间,北京中院的法官用两个礼拜读完了《北京娃娃》,据说还很欣赏这本书。因为种种原因,我的律师代我同意,本案以调解结束。我通过律师陪了对方一万块钱。是的,我最后的底线也就是不道歉。我不会为我的青春道歉,我不会为我的写作道歉,我更不会为了自己的经历而道歉。

然而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我败了,败在了现实手下。这也让我对目前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了解。

后来我明白了,这也是一种历练。一个叛逆的人,肯定会碰到这个世界的反击,不管是用什么形式。经历过这样的事,我会变得更成熟和坚强。

今年的事业也特别不顺,往往功亏一篑。本来计划出版一本随笔集最后也黄了,是我最后喊停的,实在是不靠谱,合同上面的条款对方并未执行,不敢想象出版之后的状况。直接导致我今年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打官司是需要钱的,办婚礼是需要钱的,度蜜月也是。在这三件事过后,我终于变成了身无分文的家伙。但这不是穷,这只是没有钱。

没有钱的感觉太难受了,但它至少让人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一无所有。但它却无法剥夺你受过的教育、学到的知识和吸收过的文化。它也不会让人痛恨生活,它只是让人明白这就是人生,它迫使你直面你自己,你的爱与恨、乐与痛——你是谁,以及希望成为谁,以及你最终会成为谁。

我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牛逼的人。具体来说,就是我希望成为一个理解这个世界与自然,明白自己在其中处在一个什么位置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牛逼的作家和诗人。我希望成为一个灵魂自由的人。

 

三,一些感慨

关于友谊1:其实和很多人,已经有很多年我们都不再是朋友了。只是在我心里还有种错觉,常常会想起以前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的笑脸,想起我们谈论音乐、诗歌,想起曾共度过一段短暂但滋味十足的青春时光。其实这种亲密的友情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还念念不忘。距上次谈天说地畅所欲言也至少有四、五年了。我们早已越走越远了,从生活到心灵,从爱好到价值观。所以再见,不再是朋友。我是从那不自然的表情和躲闪的眼神中发现的,沉默下来的时候我们已无话可说——我们的观点基本相左,捍卫的也不是同一类人,我们,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变了。”这是我最近常听到的一句话。他们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曾经的伙伴和战友。他变了。而我还没变。他们都这么跟我说。 然而,没变在一些人看起来也是一种罪过。

是出于念旧还是出于过于天真?我居然直到最后才终于接受:我们不再是朋友。今后也不可能再是。就让我们相忘于江湖吧,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关于友谊2:还有些老朋友我们一直在一起,我去他们所在的城市会和他们见面,或者他们来北京找我。我也认识了新朋友,他们读过我的书,对我有起码的了解。这并不是“脑残粉”,而是基于对作品的了解,对内心的了解而形成的友谊。我欣赏他们身上具有的我所有不具有的能力。

和行者于苏州(和行者于苏州)

IMG_3878(和范儿在鼓浪屿)

关于青春: 新裤子的新mv《总有一天我会欺骗你》中加入了主唱彭磊以前拍的电影及mv的镜头,也包括我演过的《熊猫奶糖》。那个镜头是我出演一个八十年代的文艺女青年,头戴大黄花,穿着绿军装大衣,在景山公园,回眸一笑……那时可真青春,整张脸上都没有写满桑沧和悲伤,经历过什么,也完全没有反映在脸上。人要为自己35岁时候的脸负责,但25岁,真的只有青春,哪怕是迷茫,那迷茫也是闪着光的,还没有变成贾宝玉所说的“死鱼眼睛”。也就是说,还没有被世俗打败。我们和世俗的关系,不一定非要非此即彼,并不一定要你死我活,还有第三条路,就是世俗归世俗,你活你的。你站在世界的边上,虽边缘,但可保全独立。

所以,我怀念青春也并不为之后失去更年轻的容颜感到遗憾。亚洲人的概念里,青春无比美好,而之后的岁月则像被水洇湿了的水彩画一样失去了价值。实际上在全球的概念里,青春都是美好的。但如果只有青春是美好的,我们何不在25岁之后就自杀呢?我们何必还要活着,何必要忍耐,何必等着贬值呢。

《一座岛的可能性》的作者说,活着即贬值。贬吧贬吧,大家都在贬值,没什么大不了的。

新裤子mv

关于2014:我知道这是我从谷底反弹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对自己有信心。要问为什么有信心,回答是:我经历过痛苦,在此之间我并未丧失我坚信的原则和信仰。我不再害怕创新,也不害怕失去。该来的来,该走的走,时间拧干一切水份和名不副实的虚名,留下来的就是我真正拥有的。比如诗。比如激情。

p.s,题目引自天津李伟的诗。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新诗集已出版

13120902

由“联邦走马”独立出品。购买地址:淘宝

诗集的电子版分为上下册,上册为《混日子》,下册为《出埃及记》。

2张画

臧志为我画的画俯视 另一张第一张是“藏志”画的,根据《春树四年》中的一幅照片;第二张是我忘了哪位网友给我画的,就连相片,我一时也有些想不起来了。

时光模糊了记忆,模糊不了文字和图画。在北京的寒冬里看到它们,我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了。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中国危机(几首诗)

在冬夜走路去costa买咖啡有感

好的贵东西
并不比便宜的坏东西贵多少
追求品质的人
在细节上必须到位
加在咖啡里的牛奶
得是全脂的
脱脂的
是糊弄小孩儿的玩艺
咖啡自己泡、自己煮、咖啡粉自己磨
咖啡豆也有讲究
连锁咖啡店
能不去就不去
雀巢速溶
只适合2块钱一小时的
老家烟雾缭绕的网吧
那时候
诗江湖和blogcn还在的时候
你一边喝着1块5的速溶咖啡
一边听着流行歌
写诗 与此同时骂骂人、交交心
妹妹在一边
聊着qq 分享着同一首歌
孩子还没出生 老公还不认识
你们的心灵距离 也就1.5米
“海楠网吧”、“爱与路宾馆”
拎着两杯咖啡
迎着雾霾和戴口罩的路人
你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所有的事儿
2013,12,8

寻猫记

找遍了院里所有的角落
它仍在一个没被看到的地方
它是一团雪
我目光所及
一片混沌
2013,12,14

两个人,两个我不认识的人

两个男女走在我前面
一个回过头看了看我
一个回过头看了看我
又看了看天
2013,12,14

革命是传说中的革命,爱情是传说中的爱情
——给R

活着为什么呢
为了内心
而不是仅仅为了生理
你是安娜卡列尼娜
还是包法利夫人啊?

“你受苦了……”
若是有人给我来上这么一句
我肯定当场给他泪流满面

在这座死城里
他们高谈阔论
工体的酒吧里聚满了画家
年轻的志得意满的主笔
和他们带来的
锥子脸

我们在家里向他们举杯

在意象中
举的

他们没有见过爱情
也没有见过革命
他们从不考虑
这些超过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身在苦中不知苦

所以我们喝干杯中的苦酒
是现实的
也是意象的
2013,12,15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一阵一阵飘来的是秋天恼人的雨

一阵一阵飘来的是秋天恼人的雨

我终于知道那个女诗人为什么要自杀了
就是嫁给休斯那个
因为英国的冬天太漫长了
英国人又太讨厌了

2013,12,13

读书笔记

我床边一般都扔着十几本到二十本不等的书,用来睡前阅读用,有些是为了催眠,有些是正好相反。我看书口味很杂,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有网络军事小说(就是印得很糙,文风也是),国外的硬汉小说,有纯文学小说,有牛逼的诗集,还有几本生活类的书,在我崩溃的时候安抚自己用的。

我自己现在几乎也开始讨厌纸质产品了,除了不环保,出门旅行也不方便携带,更何况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保留,我不再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有用的信息记在脑子里,喜欢的句子做摘抄,别的书看完就扔,或者送人。值得保留的没有太多。除了睡前喜欢翻书的习惯改不了。

不喜欢苏姗.桑塔格的小说,她的评论比小说要好,出于对名人隐私和生活细节的好奇,我买了一本她的日记与笔记,看起来挺像微博的。分行分得很散,这也正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看起来不累。毕竟不是小说。里面写到她很早以前其实就是个同性恋,她爱女人,在那个年代同性恋不被理解,18岁时她匆忙嫁给了她的老师……怪不得她对婚姻持非常悲观和负面的态度呢,书里有一条逗死我了:“在我金婚纪念日,让我的曾孙子辈来见我‘曾祖母,您有过感觉吗?’‘有过。是我年轻时得过的一种病,但我扛过来了。’”

翻译得不错。

我很喜欢看清单,比如书单啊、生活用品单啊、最近要看的十部电影单……苏姗喜欢列清单,我喜欢看别的作家或学者列清单,看自己的品味是否有与之重合之处,就算没有也可以对别人的口味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而有些书我总是喜欢一看再看,比如《华氏451》。除了故事我喜欢,有诗意有思想,我还喜欢看它的后记和跋,这才是这本书更重要的指示所在。作者说,“这本小说依然忠实于原著,我不同意篡改年轻作家的作品,尤其是这位年轻作家就是曾经的自己。”我也是这么做的,再版时除了一些必要的删除(必须由法院下令),我不会对情节有任何改动。我曾经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认真修改过一遍《2条命——世界上狂野的少年们》,然而在再版时我依然给编辑寄去了曾经的版本,说就按这原来的版本来吧。这本书的跋里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重要到让许多作家都忽略了的原则:不能因为任何人而修改自己的作品。还是那句话,除非法院下令。

对啊,如果写不出来这么牛逼的前言后记或者跋,就不要狗尾续貂了。《烟树》的翻译在译后记里抱怨说作者不愿意给中国读者写个前言,“我们对他说,作为原作者,对读者特别是异国读者谈谈自己已被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书,这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但是,除了热情回答问题外,他终究没有给予配合。” 哈哈,逗死我了,为什么非要给中文版写个前言呢?为了讨好读者还是解释本书?什么好解释的?所以说不写是最好的决定。想起我曾经应代理人要求给我的小说写了一个英文版的序,我就脸红。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我们真得出去走走

一首歌,唱的是英国哥

浏览他的照片
发现我还是爱英国哥
爱看他们
苍白的肤色、长不大的神情
卷发
还有红头发
那是来自爱丁堡
或者更往北
爱尔兰的血统
喜欢英国口音
沮丧 傲慢 温情
忧伤得毫无道理
整个儿像一杯
没煮开的红茶
热情太多的人
适合跟一个英国人在一起
他们需要沸点
你们需要冰块
2013,12,6

 

你值得拥有

在国内的几个视频网站看视频
总要经受片头广告的折磨
这是不得不受的

今天放的这个广告
是“巴黎欧莱雅”
在说了一串台词后
广告女郎吐出那句
妇孺皆知的:
“你值得拥有”

废话!
“我他妈当然值得拥有”
我脱口而出
2013,12,6

锐利神经质及其它几首诗

照看你的灵魂

循环播放一首歌
它让我想到英国北部的海边
我曾去过的一座
荒凉的岛
冬天的郊区和城市充满海盐
嘴唇干裂
只有你一个人如此
锐利、神经质
这个场景又让我想到
挪威的夜色
那个男孩指着垃圾箱
他爱上海
如同无数个热爱家乡的人
我没法和他们在一起
你将遭遇到激情
痛苦和迷茫紧随其后
这毫无疑问

坐在想象中的夜色温柔里
你点上一支烟
并没有人看见

2013,12,6日

 

关于欣赏的问题

“总有人会欣赏你!”
我向朋友抱怨
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个洛杉机的经纪人
那个人却对我没兴趣
“我真他妈的失望!”
她坐在沙发上补袜子
安慰我说总有人会欣赏我
“这人出生了吗?”
我感到很没底气
“总有人会欣赏你!亲爱的!”
她又说了一遍
“真的么?”
于是我在心里又问了一遍
另一个问题是:
他\她能当经纪人吗?

2013年12月6日

 

感动中国

宅男女的福音来了!
有家特别牛逼的网站
卖全国各地最牛逼的生鲜
有机黑木耳、有机黄豆
有机豆腐、极品枸杞王、特极小枣
锡林郭勒大草原羊肉、 天玛生态奔跑鸡
来自北回归线上的精品甜石榴
零农残可汤可涮可入粥的鲜食菊花
分分钟颤抖死你们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有意义的网站了
送货上门货到付款
我试吃过了
好吃
至于它叫什么名
你如果是个爱吃的懒人
肯定早就听说过它了
这不是广告,我现在写这首诗纯出于感恩
昨天晚上
我和闺蜜
围坐在厨房
大吃了一顿火锅
既感受到了有机的品质
又感受到了爱
2013,12,6

清单

苏珊桑塔格爱列清单
爱写日记
她是个同性恋
哈哈
我也爱列清单
每做完一项就划一项的感觉
好爽
就连写邮件
我也喜欢写
1.
2.
3.
今天写的是:
1.Serge lutens sa majeste la rose香水
2. creme de la mer
3.clarisonic洗脸刷。。。
和朋友聊到电脑
我又在脑海里列了一个清单
必备的是:
1.苹果笔记本
2.黑莓手机或iPhone
3.音箱
4.几瓶香水
5.睡衣
6.润肤霜
好了,带着这些
去哪里都行
2013,12月6日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把它送给你

生命既不容等待也不容忍耐

那该死的
生命又受得了什么呢
如同等待一句回答
数着秒针
如同两个人互斗心机
终于有个人先受不了
在心里说了出来
他想要的啊
不是斗争
他想要的啊
不是这样的胜利
2013,12,3

早安,北京

早安,北京
早安,一夜未眠的和我一样的网友
又是新的一天
今天北京是晴朗还是有霾?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在此之前
我想喝杯咖啡
为避免打扰到
客居在客厅沙发上
闺蜜的睡眠
我躲到另一个房间
磨好咖啡粉
在厨房烧好开水
一边喝着咖啡
一边想着你们
顺便进了卧室
发现凌乱的床上

被梦的体积占满
2013,12,4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点燃我的火焰

点燃我的火焰

1

点燃我的火焰
baby
她剪了一个男孩儿头
涂着黑眼影
朋友在厨房煮梨汤
猫在暖气上打盹
更多的朋友迷失在网络上
她用蓝墨水写诗
用钢笔在红色笔记本上写日记
一直在心碎
渴望着抚摸
夏季漫游的时光
花了大把的钱
存了一段记忆
她给柏林寄去两条中南海
西班牙给她寄来一对珍珠耳环
bizou!
网络传来友人的问候
是法语

2

那个坚持在加拿大的雪很冷的国家里的军队大院男孩
那个从美国海军退伍的离婚了的成为孩子他爹的男孩
那个一直在通讯网络上的男孩发了一条信息说她是他初恋女友
还有那个无法言说的
统统都要自己
过好自己的
冬天

3

在失眠时
她想起来
那个无意中爱过的人
只留下过一句让她印象深刻的话
像打开了一个word页面
它就这样漂浮在空中
“你话少了,沉默了……”

4

他懂我 可是无法点燃我的火焰
baby
点燃我的火焰
抽烟的人
怎么能没有火
十年前的另外一个男朋友
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
他有烟没有火
就把烟叼在嘴里
看到有个人在街角抽烟
他走过去
那个人把火借给他
然后说
我有两个火
这个送给你
有一天
他也碰到一个人
管他借火
正好他有两个火机
就说
这个送给你

春树
2013年12月3日

傍晚,听到几句话

  • 小事是不需要决择的
  •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爱情、性、婚姻是独立存在的三件事

——以上引自“海龙一声吼”

2013年夏天的几首诗

他发来一段雨声

他发来一段雨声
他在国外
并不孤独也不寂寞
他和领导在一起
大领导和小领导
他搬家
他所在的地方正在下雨

他发来一段声音
是雨
2013-06-22

 

野兽派

他免费
送给我一枝粉红玫瑰
巨大、鲜艳、香气四溢
另一个穿着整齐的男店员
出去扔那些被抛弃的花
2013-06-27

寻找小糖人和另外一些东西

失去的太多了
又不多这一个
有力无力的瞬间
只适合自己听自己说话
一个人也不找
一个电话也不打
想着海明威和他的猎枪
那个难熬的冬天
没生病之前的好友
他们纷纷离开
从中国和我的心里
沮丧是一把枪
刺穿欲盖弥彰的空气

hi,baby

她躺在床上
喝多了
他说我太喜欢她了
就过去摸了摸她的大腿
我们坐在阳台
看着他们
十分纯洁
2013,7,3

大喘气

幸好已经在最不堪的事情发生之前
就已经跟傻逼划清了界限
真的,朋友
如果有件事或者有个人
你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傻逼
那么你要警惕了
他们肯定是
2013-07-13

“我们这不是在谈恋爱”

我们这不是在谈恋爱
当然了,我知道
我必须知道
一望无际的夏天
我们各自表达了我们的
态度

一望无际的冬天
比你更狡猾的人
隐瞒了自己的立场
就像重新经历一遍战争
重新再打扫一次战场
事到如今
甜蜜的味道还留在我的唇间

2013年12月2日星期一

过去我曾经苍老,如今却风华正茂

(发表于2013年12月<COSMO>杂志)

最近我陆续看到几本曾认识过的朋友出的书,一本是短篇加随笔集,还有一本是由许多随笔组成的书,还有一本,写的全是真事,像是博客,但比博客要严肃,比纯文学又要浅显。你称呼为小说也好、随笔也罢,总之内在是有联系的,读起来也顺风顺水,有几个段落我看了还差点红了眼眶,我看到了我们共同体验过的青春,那种曾经试图不顾一切地抗拒平凡的生活的青春理想。我知道“曾认识过的”这几个字很罗嗦,然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曾在青春文学最火的那几年的浪潮里扑腾过;我们相识的时候大家都还算年轻,完全可以称为“年轻人”;我们这几年都没有什么频繁的交往,然而我们可能还像老情人一样始终关注着对方的名字、对方的动态,对方的某些言行举止都有可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尽管我们可能并没有向对方表达出来。

对了,我们都曾是“80后作家”。这简直像我们都曾经加入过什么传销组织一样,我们一眼,就能把对方认出来。

这曾是个多么火的名称啊,那应该是2002年——2005年之间吧,80后们正青春,处于毕业后、结婚前的黄金年龄,尚未有生存及养老压力,北京的房价也未曾飙升,打车还很便宜,只有“北漂”一词,还没有“逃离北上广”一说,微博微信还未诞生,纸媒还没有被电子阅读冲击得上吐下泄……那真是80后写作、出版的高峰期,目前市面上有名有号的80后作家,基本都是那时候出来的。不好意思,也包括我。时势造英雄,有人说,世无英雄,竖子成名。然而,我认为,那时候的竖子质量,也肯定比现在要高。那时候青春文学的竞争激烈啊,轰轰烈烈投身于青春写作的写手们大有人在,不像现在,青春文学(包括纯文学)简直就是夕阳产业,不是天才或富二代,如果没有一份工作,想都别想在国内一线城市用几年时间踏实写作而不问收益,除非你是90后、00后,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不年轻了,总有人还年轻着。古龙所说的,江湖,江湖总是有新人出现的。

青春一眨眼就过,再残酷的青春也得进入残酷成年。浩浩荡荡的80后写作大部分,走的走、散的散,大家都去成立公司,去上班,或出国,或搞别的副业。大部分都过得很好,买了车买了房,结了婚养了猫。然而午夜梦回或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有句话又不经意间传入了耳膜:“你原来不是个作家吗?怎么现在不写了?……”

“我知道那些放弃过理想的人的表情,只有说到从前,他们的眼睛才会光亮,他们的表情,才会生动”(恭小兵,《青春向前,沧桑往后》)。“分身无视金钱,只愿文艺地活着。不必笑我,年轻总有各种尝试,所有的醒悟都在多年以后。”(易术《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于是,在三十岁的分水岭,那些还惦记着文学理想的80后们,又出书了。这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能解决了生存问题,还接着干挤的是奶吃的是草的文学事业,这简直是雷锋。

我和他们一样。只是我没有开公司,也没有固定地上过几年班。也曾短暂地在杂志社干过一阵儿,平时也给几家固定的报纸和不固定的杂志写写专栏,一年半载出本书,有诗有随笔,上本长篇小说《光年之美国梦》还是三年前出的——收入当然不稳定了。我记得好几次,我卡里只剩下几百块钱,而出书的版税还在三个月之后或者更久的时候才会到帐。好在我家在北京,也往往在此时有朋友帮我,于是我稀里糊涂接到个平面广告的代言,或者是突然来了一笔不知道什么时候写过的稿的稿费,总之,莫名其妙坚持到今天。有时候我觉得早点清醒也好,早点投身到挣钱中,省得总觉得能把写诗写小说的爱好变成工作。我也知道有些钱不能挣,比如转发一个我不喜欢的广告或者代言某个我根本就不了解的产品,这随手就能挣到半本书的钱,可我不愿意。如果我那么做,我也就不是我了,之前那些年坚持写作,又有何意义?

最近,我找了两个翻译译了两章我的长篇小说《长达半天的欢乐》和《光年之美国梦》的英文版,用来寻找愿意为我出书的美国代理商。是的,这比英译中要贵十倍,是的,翻译费比我本人写作得到的稿费要多许多,但这是我的必经之路,也算是必要的投资吧,我对我的作品有信心。

我与我曾认识过的那些曾经的少年写手们四散在全球各地,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我们会在书店或网上看到对方作品的名字,然后在心里默默替对方祝福或者打趣他\她怎么还写得这么差(哈哈)。十七岁时我们在作品里写道自己已经苍老,三十岁我们依然还年轻,还有许多可能。